现代化大农业应从五方面转变发展方式

发布时间: 2015-02-10 10:03:00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查看: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刚刚出台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央着眼农业发展新形势、新阶段做出的新判断、提出的新要求,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从黑龙江的实际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应着力推进“五个转变”:

一、着力推进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

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纵观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史,无论采取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都把推进农业规模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把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重点,紧紧抓住不放。一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按劳均经营100亩耕地计算,全省种植业只需要200多万劳动力,农村还有300多万劳动力的转移潜力。要通过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搞好转移对接服务,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进城务工就业,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二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发育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引导农民争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绝不能搞强迫命令,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培育现代规模经营主体。要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作物探索建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倾斜。重点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使更多的农民带地入社,发展连片规模经营。

二、着力推进农产品原料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

我省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大多产品适于加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把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尽快做大做强。一是建设标准化绿色食品基地。在实现全面积无公害化生产基础上,不断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巩固提升绿色食品种植大省地位。二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生猪、乳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使各个产业都有几个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创新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吃干榨净出精品。三是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农产品品牌整合步伐,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叫响我省农产品生态、有机、安全牌,创出一批国际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将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全省第一大产业。

三、着力推进农业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须大力发展农业集约经营,千方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一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力度,逐步培育出品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玉米、水稻等主栽作物优良品种。加大农业技术攻关力度,加强推广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水利、农机、农田建设这三个重点。加强“两江一湖”灌区工程、尼尔基配套扩建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在西部旱区节水灌溉和东部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稻发展上取得突破。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农机大户,加快全省农机化步伐。要以推进1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加快建立科学轮作和土壤耕作制度,改善和恢复耕地自然产出能力。三是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是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增加农产品供给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大中城市郊区要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加快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土地资源优势吸引城市资本进入农业,以特色蔬菜、经济作物为栽培重点,提高效益,满足多样化需求,增加收入。

四、着力推进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农民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输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低文化、老龄化、妇女化现象日趋严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一是明确认定标准。要从农业行业领域、农业劳动时间、生产经营规模、素质能力等方面,以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研究制定认定新型职业农民标准和管理办法。二是创新培养方式。整合教育培训力量,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全员经常性培训制度,完善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和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要创新培训内容,突出现代农业生产、先进设施装备使用、市场营销等重点,实现“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三是加大政策扶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要在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方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五、着力推进依赖耕地资源开发向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转变

从促进农业长期持续发展来看,必须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尽快转到建设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现代农业。一是加强耕地保护。针对耕地土壤流失和有机质含量下降的实际,通过探索推广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测土施肥、保护性耕作等一系列有效的农机农艺措施,加快建立科学轮作和土壤耕作制度,加强黑土保护、利用和修复,改善和恢复耕地自然产出能力。二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坚持防控并举,通过减少农膜农药等化学品投入、发展绿色植保等措施,建立安全可靠的产地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有效利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三是推进农业节能减排。进一步开发利用以秸秆、稻壳等生物质资源为主的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减少污染物排放。在适宜地区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转变能源利用方式。稳步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和服务体系,着力提高沼气使用率、“三沼”利用率以及标准化率,发展循环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