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约束下谋突破——代表委员聚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布时间: 2015-03-10 10:48:20     来源: 农民日报     查看: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提质增效新常态,农业发展在取得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等一系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生态环境“硬约束”增强等新挑战。依靠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代表、委员的共识。

困局下的求解

“之所以说今年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是基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目标,也和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直接相关。”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指出。

他认为,目前最突出的有三个问题:第一,农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第二,主要大宗农产品价格现在已经高于国际市场,这就构成了很大压力;第三,长期以来,人多地少为了吃饱饭不得不追求粮食产量,对于农业资源给予了太大压力,对农村环境又造成了问题。他表示,解决这三个问题才能保持农村农业发展,所以必须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粮食虽然实现了‘十一连增’,但必须看到,我国粮食生产方式依然较为粗放,在耕地和水资源双重约束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亟须改变。”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夏涛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生产目前仍处于靠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来提高产量的粗放生产阶段,“农业发展必须由注重产量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效益的集约发展新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刘昕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亩均化肥用量21.2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这样粗放的发展方式直接导致土壤地力的衰减,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不仅变浅还有盐碱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耕地产出。”

全国人大代表陈达恒认为,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适度扩大规模经营,就很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关键靠科技和制度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山认为,农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需要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农业经营中,建立一种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其他物质技术能有效使用、节约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农业资源的使用者也成为农业资源节约利用的最大受益者,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具有坚实的制度基础。

夏涛委员认为,要不断加强农业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以创新来驱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更加注重效益,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赵韩表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并不强。粮食安全不仅仅是数量安全,还包括质量安全和经济安全。他建议,通过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来降低农产品成本,还要靠技术创新改变生产模式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从根本上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

全国人大代表邓秀新认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不能再靠增加土地面积、增加要素投入来实现,而是要靠科技,靠内涵。由要素投入增长,变成依靠科技投入增长。

“对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给予专项补贴支持。”全国人大代表李士强认为,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和农业环境治理中的引领、支撑和带动作用。国家惠农政策重点支持优质良种推广、新型肥料农药、生产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推广等关键环节。

全国人大代表王刚表示,农业科技创新开放度很高,我国农业技术与先进国家地区的差距并不大,最大的差距在于管理。要建立完整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完善产业服务支撑,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指导。

扎实念好“六字诀”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耕地、淡水、气候等资源条件,充分考虑国内农产品需求和消费结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和供求格局变化,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在数量上,要把过度开发和使用的减下去、退出来;在质量上,要把已经出现问题的改起来、治理好;要用科技创新的方式推进资源利用,实行“转”字;要守住农业开发的底线,坚持“保”字。既重数量也重质量,既考虑历史又着眼未来,既有进退又有转变,走上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念好六字诀,这是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觉得都很好,关键就是怎么落实,每一个都要有可操作的、可持续的具体政策来落实。比如说现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做法都很好,但奖励政策要落实。”张晓山说。

全国人大代表赵勇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是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必须大力推进,关键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六个转变:从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向在整个国土资源上做文章转变;从单纯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的“第六产业”转变;从分散粗放经营向集约规模经营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向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转变;从就农村抓农村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韩冬炎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面向大市场,运用信息化,加快推动传统农业由量向质转变,走有质量、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抓住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储、销”三个关键环节,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建设现代化智能仓储设施,结合冷链物流搭建互联网营销平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盖如垠建议,在确保国家粮食供应的前提下,要稳定家庭经营,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耕地连片使用、标准化种植和基地化养殖等方式,实现农业标准化、科学化、集约化和规模化。

全国政协委员车黎明建议:将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农业发展走上一条“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要达到此目标,需要一系列“理念”、“技术”、“政策”、“措施”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包括已有技术措施的融合。发展“生态农业”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尽量设法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支撑农业发展的各个生产要素要科学合理。比如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能过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提高,建立采取轮作、间作甚至休耕制度等。

“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无论方式怎样转、无论结构怎样调,都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调低了、耕地调少了。”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认为,要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的全过程,实现科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据了解,我国从今年开始进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计划力争到2020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努力提升土地产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赵皖平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在“三推”和“三控”上下功夫,推广高产、高效、多抗的新品种,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推进耕地的质量建设,大力推广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的技术。